制度创新和法治完善,正在为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海南自贸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累积更多积极因素,由此带动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一系列好处。
近日,海南省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海南省经营主体突破300万户。今年上半年,海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19.9%,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正在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这其中,海南自贸港的制度创新更是功不可没。统计显示,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已累计推出15批134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8项向全国复制推广。
确保制度落地和有效执行,不断完善的法治环境是基本前提。海南自贸港自获批落地建设以来,始终围绕着高质量推动和法治环境并进的原则。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同年6月3日,海南自由贸易港11个重点园区同步举行挂牌仪式;2021年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旨在为建设高水平的中国特色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法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自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实施以来,截至2023年6月,海南以“急需先立”“小切口”为原则,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24件自由贸易港法规,让投资者吃下“定心丸”。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51.6亿元,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千亿元。
实际上,海南自贸港受益于制度创新,不断取得建设佳绩,与海南倾全省之力积极促成重点任务有着密切关系。
近日发布的《海南省2023年营商环境制度集成创新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就锚定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和2025年前全岛封关运作要求,提出了9项跨领域系统集成创新举措和13项重点环节改革任务。
其中,《任务》针对企业准入、跨境贸易、获得信贷、劳动力市场监管、纳税等方面的评估内容,对照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探索推行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优化国际投资贸易“单一窗口”特色服务,持续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模式等。此外,《任务》还重申,将深化“准入即准营”制度体系改革,并将围绕封关运作,进一步深化“信用+”应用场景建设,实施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伴随国民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制度创新须围绕供给侧降成本不断发力,其中,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贯彻内需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海南自贸港展示对外资吸引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晓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营商环境的优化会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体企业的经营和流通成本高企的问题,自然会吸引更多具有发展活力的市场主体聚集,其中包括国内优质企业和外商投资。
近年来,海南省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市场主体青睐于投资海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王晓东看来,在2025年全岛封关运作的背景下,积极建设更加符合海南自贸港今后发展需要以及对接国际化投资需求的营商环境,是确保海南自贸港深层次践行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他认为,从制度上预留出更多创新空间,从办事成本上让企业缩减时间,高效率完成注册、行政、通关等企业创办事务。同时,用更优的营商环境促成市场公平竞争,利好创造更多满足市场期待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可以让各行业抓准发展机遇,省去了更多重复性投入,减少了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各类型企业的存续和行业稳定发展,吸收更多优质投资,利好地区长远健康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按照海南省委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计划,上述改革任务完成后,将实现开办企业时效最优提升50%;海南省政务服务“零跑动”可办率提升至85%以上;推动海南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上年再压缩20%;力争专利质押融资金额年均增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