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我国正式开启了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的序幕。同年,雁荡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历经40年斗转星移,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如今的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又一代旅游人坚持风景名胜区“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在雁荡山这片山水间同心勠力、开拓进取,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喜人的成绩,书写了保护、规划、管理、建设和发展的崭新篇章。
雁荡山相继荣获国家级“卫生山、安全山、文明山”“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世界地质公园”等称号,已然发展成为引领温州旅游产业的排头兵,成为温州全域旅游大图景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焕新力:持续创新
加速重塑旅游新空间
雁荡山风景名胜区,不只有奇山秀水的自然造物。依托生态优势和地理空间,雁荡山管委会充分发挥区域景观联动性,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出一个个串珠成链的子项目,多层次、多业态丰富提升了雁荡山景区的旅游体验,开启了“景区+”新模式的创新探索。
项目建设是推动景区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雁荡山管委会以雁荡山文旅度假区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对接头部文旅企业,目前已招引西安曲江文旅、荆山文旅等头部企业,注入源头活水,有效带动雁荡山北部旅游经济实现新发展。
雁荡山还与浙江荆山文旅集团达成合作,5年内计划总投资72亿元,建设内容包括雁荡山大堂度假社区、双溪书院艺术村、南垟露营地、北閤文化古村、南閤水森灵、龙西三岩、石斛大街、飞泉寺景区等8个子项目。
整合雁荡山全域资源、增加功能区块,是实现雁荡山大景区建设的必由之路。目前,雁荡山管委会以雁荡山景区为核心,拉开了“一核两区双翼”的战略规划,通过不同区域的功能开发,推动旅游与各产业项目的深度融合,以更好地满足大雁荡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不同特色产品布局,辐射带动周边功能区乡镇迈向景镇融合,推进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雁荡山管委会以曲江文旅“四个一”项目为主体,进一步推动雁荡山旅游业态新提升。该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内容包括加速推进一个景区、一个酒店群、一台演艺秀、一批业态提升,从文旅、演艺、影视等多维度继续深入挖掘雁荡文化,有力促进雁荡山景区管理、品牌建设、旅游业态的不断提升。
除了在旅游产品上持续创新迭代外,雁荡山风景名胜区也在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通过“一个平台管雁荡”“一个屏幕看雁荡”“一部手机游雁荡”进行多维布局、场景植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向景区延伸。目前,核心景区内全面覆盖移动5G网络,成为全国首个“5A+5G”智慧景区。
运营力:品牌赋能
跨界融合打造新优势
“游客为什么一定要来?景区核心卖点在哪里?景区的定位与具体策划是否匹配?”……怀揣这些问题,雁荡山风景名胜区以人为尺度,深度思考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以精准化运营为钥匙,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赋能加码。
主动适应客源市场分众化、差异化拓展趋势,雁荡山管委会紧紧围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以雁荡山文化为根脉,深入挖掘文化个性,借助新的表达形式和渠道平台,全力实施品牌营销、IP营销、事件营销,不断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打造雁荡山旅游品牌,提升雁荡山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在旅游景区同质化极为严重的困境下,景区更是要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将雁荡山文化梳理出来、传播出去、实现再创造,借助更新的营销手段,以创意赋能更新景区相关的活动内容和企划项目,不断吸引新的消费人群,实现精准营销、精准对接。
文化植入是灵魂,媒介传播是手段。雁荡山管委会联合央视CCTV-10拍摄并播放《跟着书本去旅行》“雁荡寻奇”系列地质科普节目;与央视《诗画中国》栏目组合作,拍摄《雁荡山图》《锵锵行天下》等宣传片,展示雁荡山风光;联合凤凰网制作以雁荡山诗词为主题的第三季《浙江诗词大会》,多角度全面地展示雁荡山的文旅资源;依托书画美术平台,“雁荡的山”美术研究作品展在杭州最葵园艺术中心开幕,以美术的力量呈现雁荡山水精神……聚焦独有的文化积淀,利用好名人故里、历史典故、山水文章,雁荡山一次次惊艳亮相,实现文旅活动从景观消费到情感体验、从景区观光到文化熏陶的跃升。
如果说文化是景区的灵魂,品牌IP是传播景区文化的载体,那渠道就代表着景区营销的整体发力方向。2016年至今,雁荡山管委会相继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宣传账号,实现景区新闻资讯和活动信息的精准发布,进一步拓展新媒体营销,提高自我发声的“音量”。随着乐清雁荡山马拉松、雁荡山水上嘉年华系列活动等诸多雁荡山主题品牌赛事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这里,纵情山水,趣味游玩,让这里的奇山秀水更显“金”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