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福建、江西中华文明寻根之旅

2022-12-08 08: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贝贝

  漫步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廊万寿十二景,树绿花红果飘香”的生态文明和历史文明景观尽收眼底。

   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历经22年,万寿岩遗址逐步建成福建省唯一的旧石器时代专题博物馆、福建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万寿岩遗址成为全国5个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

  实证历史

  着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这是今年从两座女性墓中出土的陶器,这些陶器虽然有些破损,但是从陶器的摆放和布局来看,有着明显的分类特征。”近日,在鲁中南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山东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朱超和同事们正进行陶器修复工作。放下手中的修复工具,朱超向记者介绍,墓主人随葬品的分类摆放,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文明意识的觉醒。

   岗上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街道陈岗村东部漷河两岸,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考古专家称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在海岱地区的实证。岗上遗址的发掘,是“考古中国”重大科研项目“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取得的重要收获。这一发现,对于了解岗上大汶口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礼制,以及海岱地区文明和早期国家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1928年发现城子崖遗址以来,山东考古走过百年历程,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构建起“扁扁洞遗存—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样一条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新时代,山东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考古队伍不断壮大,科技能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重要发现、研究阐释成果丰硕,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2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设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课题,山东的“海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两项课题获批入选。同时,山东省参加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至第五阶段的课题研究。围绕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对汶上南旺分水枢纽、曲阜鲁国故城、泰安大汶口、临淄齐国故城、章丘城子崖、章丘焦家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对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利津铁门关等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2021年10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章丘城子崖遗址、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临沂银雀山汉墓、青州龙兴寺遗址等6项入选。十年来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在相关领域解决了重要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实证了海岱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表示,要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总目标,着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再创山东考古事业新辉煌,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山东新贡献。

  传承文明

  展现中华文明灿烂成就

   乐平南窑唐代窑址、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樟树国字山战国墓葬……赣鄱大地上,一项项重大考古成果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特别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囊括考古领域所有奖项,在科技考古、公众考古等方面成为全国典范。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带,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沃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十年,江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们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重大项目,推进区域文明进程研究,考古新发现不断涌现。

   对于旧石器时代,江西的考古专家们于2015年调查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安义舒家垄遗址,将江西人类史上溯至50万年前;2020年发掘了我国南方地区石制品分布最为密集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之一——高安上湖遗址,为认识远古先民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技术适应策略和生计模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在潦河流域网纹红土地层中发现手斧工具,填补了华南手斧工业空间分布上的空白;在清江盆地发现大量小型石片石器工业遗址,揭示了南方地区石器工业转变和南北方人群迁徙交流等过程。

   对于新石器时代,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距今约2万年的陶器和距今约一万二千年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实证了江西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获评“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靖安老虎墩遗址发现了长江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彩陶和我国迄今最早的火葬墓;宜黄锅底山、金溪釜山遗址等考古发掘和抚河流域、清江盆地的考古调查,为完善江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

   对于夏商周时期,九江荞麦岭遗址发现的众多遗迹和二里头时期文化器物,就研究长江中游南岸地区夏商文化南渐和江西地区早期历史而言具有重要价值;樟树国字山墓葬填补了江西东周时期考古的诸多空白,为研究“吴头楚尾”的江西区域演变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直接证据。

   江西文物考古工作者们还积极参与“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等“考古中国”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区域文化变迁和文明进程研究,为做好江西省中华文明探源工作奠定基础。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梅亦表示,江西的考古工作将围绕实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加快推进江西早期文明进程研究,推动考古成果阐释转化,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江西力量。

  把根留住

  悉心守护共同精神家园

   近日,厦门大学发布消息,该校科技考古实验室葛威副教授团队,揭示了江西省靖安老虎墩遗址的一批墓葬,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火葬墓。

   厦门大学考古学者通过科技手段,发现我国在距今4800年至44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火葬行为,比之前有文字记载的火葬葬俗至少提前了2000年。

   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是文化遗产大省,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专门成立福建考古研究院,并开展了较为系统和较大规模的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今年9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部门,正式启动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谱写了福建考古新篇章。

   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系统的考古发掘,大大推动了福建史前考古的发展,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于福建奠定了基础,同时推动了海峡两岸考古学界的交流合作。

   行走在福建泉州街头,处处可见历史,仿佛一瞬间梦回宋元。多年来,这座古城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将中华文化的独特声音,向世界传递。

   泉州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国内首个科学系统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冶炼遗址。以安溪青阳下草埔为代表的冶铁作坊,与晋江下游的冶炼及铸造作坊,共同构成宋元泉州完整的冶铁产业链。铁产品由古道、内河航运输出,从泉州港出发入海,“远泛藩国”,泉州冶铁经济与文化融入了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文明。

   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把视野转向齐鲁大地,今年8月,中韩外长在青岛即墨古城举行会谈,让即墨这座焕新的千年古城走到了聚光灯前。

   “即墨是我国少有的名传两千多载且延续至今、城址犹在的城市。”原即墨古城规划建设指挥部文化组成员陈海波介绍,公元前567年齐置即墨,迄今已历2500余年。现址古城始建于隋开皇年间,也有1400多年历史。

   而就在十多年前,即墨老城因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而饱受诟病。2013年,当地政府顺应群众期盼,即墨古城改造全面启动。历经六年的建设,现即墨古城形成了“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的整体格局,东、西门里大街为主要商业步行街,县衙、文庙、学宫等公共文化建筑散布其间,成为青岛文化旅游新地标。

   “古城作为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现实载体,必须最大限度保持原有历史风貌;同时还要立足现实生活需要,科学植入现代城市功能和时尚生活元素,努力在新功能植入与传统文化保护中实现有机统一。”陈海波说。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

推荐阅读

重庆市已有137家A级景区恢复开放

发布于